智能还是噱头?检测专家告诉你智能穿戴设备的真相!


iWatch,运动手环,GoogleGlass,智能防走丢童鞋等各种炫酷智能穿戴设备开始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掀起又一波器官出售热潮的同时,你可知道,这些智能设备主要提供哪些功能?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集中这几块:




i博士自诩也是一名(lao)潮男,最近也跟风入了一枚运动手环,经过(xia)复(zhe)杂(teng)的技术拆解与测试分析,博士惊讶的发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六大真相,分享给大家。

 


真相一:续航能力知多少


还记得火车上续航能力以月计的华强北手机吗?
还记得那些扛移动电源的苹果用户吗?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瓶颈之一就是其续航能力,虽然iWatch还没进入销售阶段,但公众已就iWatch的续航能力争论不休。续航能力的瓶颈又在哪里?


i博士说:目前智能穿戴产品都是内置二次锂电池。一方面,智能产品往往集成多种功能,功能越多对功率消耗也越多,像iWatch还内置了NFC芯片(移动支付)的智能设备,功耗往往很高。


另一方面,穿戴设备得便于“穿戴”、“轻巧”,因此这些设备的电池只能不断“瘦身减肥”,进一步制约了它的续航能力。


目前,制造商在锂电池领域上尚无新技术突破。延长电池续航时间就意味着:增大电池的体积重量或减少功能,否则,只能请用户时刻充电器傍身。






真相二:穿戴设备...会爆炸吗?


作为一个长时间穿戴在手上的智能设备(尤其睡眠/运动监测功能设备更是要求用户24小时穿戴设备),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后果很严重。

锂电池安全检测也是Intertek的主要业务之一。关于锂电池安全问题,虽然国家已出台不少标准,但标准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作为负责的质量专家i博士告诉大家: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可穿戴设备的锂电池标准,市面销售的智能穿戴设备,均以企业标准为主。


对产品安全产生威胁的主要有两个因素:高温和进水。高温易使锂电池发生化学变化造成元素不稳定而引发爆炸,而进水则易导致产品短路,继而产生高温烫伤使用者。所以各位骚年且戴且珍惜吧,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看到你手上冒黑烟了。


开个玩笑,回到正题,由于产品正常使用是穿戴在人体上,不可能在很高的温度下使用。从温度要求来看可穿戴产品中的锂电池和其他电子产品中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产品从人体取下来后的放置就不要掉以轻心啦,比如不能太阳长时间暴晒,不能靠近火源,作为负责任的设备厂家,都应该在产品说明书中加以警告。




再来就是设备的防水问题。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大多号称防水,到底需要达到什么等级,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查看相关的防水等级。如像手表/手环类产品,至少需要达到IPX5(喷水)和IPX7(短期浸水)。


更好一些的产品还可以做到IP67,即最高级别的防尘(尘埃无法进入物体整个直径不能超过外壳的空隙)防水(外壳暂时浸泡在1M深的水里将不会造成有害影响)。


可穿戴产品由电池供电,从安全角度来看,即使进水也不会引起触电、燃烧等安全问题,因此对于防水来说安全问题不大。需要考虑的是进水问题,是否会造成内部短路,这就需要进行一些非正常状态,如零部件开短路的评估和测试。



博士小结:


  • 目前设备的续航能力短期内难有大幅提升,不使用的情况下,最好关闭不必要程序
  • 为了提升产品安全,请不要把智能设备长期摆放在高温环境下
  • 购买智能设备时切记阅读相关安全指引,挑选获得专业认证的产品
  • 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没有安全警示的内容的智能设备购买时需谨慎




真相三:长时间开启蓝牙,有没有辐射风险?



可穿戴设备往往要求用户长时间开启蓝牙以作数据交互,不少用户来问i博士,“晚上打开手环的睡眠监测蓝牙总些担心,这会不会有辐射问题?”


i博士:“目前可穿戴类产品主要采用蓝牙4.0LE(LowEnergy)技术,相比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着成本低(软件升级易),更省电(发射功率低),适用范围广(智能设备基本上都有蓝牙/WIFI/NFC等短距离传输技术)等优势,许多穿戴类产品如手环,脚环,狗环为了保障续航时间,通过内部速度传感器记录采集数据,待完成一定算法后再通过蓝牙无线电波传递到手机等终端设备上,相比非穿戴的产品,它在同样时间内传输无线电波的次数少了,相应的辐射也较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要小的多。可以放心使用。

目前欧盟标准规定蓝牙的最大输出限制为100mW (20dBm), 低于此值的蓝牙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对于人体损伤较小,建议客户选用经过测试认证的产品以保证自身权益,国内的产品,选择有CCC认证标志的(右图),欧洲进口的产品,记得看看产品上有没有CE欧盟认证喔(左图)!



真相四:会不会有隐私问题?



可穿戴设备“个性化”的实现往往通过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来实现,如运动手环就要求用户输入身体状况、年龄等数据,也会记录用户的跑步的路线、日常行走轨迹、位置信息等数据。


大家想必都知道好莱坞女星的iCloud事件,也不想有事没事被妈(lao)妈(po)掌握行踪。其实,隐私问题在互联网如此深入民众生活的今天,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专业的设备生产商也在加大对保障用户隐私安全的投入,部分设备制造商已使用军工级别的加密措施。与此同时,行业的隐私标准与规范也在逐渐建立与完善,但从用户个人使用而言,i博士还是建议大家,保护好用户名、设定复杂的访问密码、谨慎使用全公开的社交共享功能(如朋友圈)、不需要时关闭蓝牙。

 

 





真相五:智能还是噱头?


使用几天,博士发现自己的运动手环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准确,偶尔会出现走了一公里手环才记录500来步。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设备功能,博士也是蛮拼的!分别找来A,B,C三大品牌手环,在实验室常规走20米,跑20米,记录数据,比对情况如下:

可以看到,三款产品的数据均产生了偏差,偏差值约在10%上下

(以上数据非实验室专业测评数据,数据会根据使用情况有所波动,仅供参考)


目前可穿戴产品的参数检测和传感技术均属于初代产品,数据结果的确难以做到100%精确。不过一般用户作为跑步、睡眠监测,90%的精度已经足够(小伙子,年纪轻轻不要介意自己跑了多少步,跑起来才是正经事!)。


博士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目前智能穿戴设备的精度对于应对普通消费群体而言,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提出的是涉及数据检测并反馈用户健康的产品(如心率、血压、脉搏),如要作为医疗设备投入市场,必须经过药品管理局的审核,如美国FDA,确保产品在大量干扰环境中(如出汗、不规律震动等)仍能保证高精确度与可靠性。


i博士建议,如果您需要购买医疗属性的智能穿戴设备,切记选择有专业检测机构(广告时间:如Intertek)出具相关测试报告的产品噢!


博士以为,智能穿戴设备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一个真实存在并不断完善的概念与行业趋势,诚然新事物的出现会带来一些问题与质疑,但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出现问题会被更新的科技所修正,质疑会由更人性化、更方便的产品所平息,i博士也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真相六:最后一个不购买iPhone6和iWatch的理由!

哎,说的好有道理,博士竟无言以对…

  • 评论
  • 累计评论(2)
  • (匿名)

    瀛︿範浜嗭紒

    2015年04月28日 09:32
  • (匿名)

    瀛︿範浜嗭紒

    2015年04月28日 09:32